早上天空又帶來一個好心情,太陽露面並且曬得周遭頓然進入初夏,連蚊子都走出來湊熱鬧。又是一個睡得太好的早上,醒來已經是十點,起床打開車門,看到德國夫婦又是坐在那個窗邊位置上。也太可愛了,真的像兩個在月台上靜心等候著列車開出的乘客,我跟兩位示意了「Good Morning」,再關上車門換衣服去。到我再打開車門下車,旁邊營地空無一人,他倆已經像快閃黨般絕塵而去。看來是特地等我們這部車醒來,說過再見道別後再前行,真是有修養的一對。 我這邊廂,快速收拾好行裝,車外跟大量初次出動的蚊子搏鬥,將電源水管和污水管一一收好,儘快離開這個乏味的KOA Renfrew,出發返回Québec省,我最期待也最有名的Parc National Mont Tremblant前進去。 相處了三天,開始熟悉RootBear的脾性,加上天色終於願意配合,能漸漸享受在這些廣闊無人公路上的駕車樂趣。把電話用藍芽連接到車內的音響系統,打開Spotify app,點播了我新增的一個專門為路程設計的playlist, 名為《Gooldies》,Goo的oldies是也。 Shuffle,第一首起播的,是許志安1993年的主打歌,《喜歡你是你》。 「相見的最初,我經已無端的心醉講不出為何 相處得更多,更清楚你是我所尋那首歌~」 眾所週知,我的記憶力金魚過金魚,有時看著自己一首舊歌的歌名,可以連一句旋律也想不起來。但這堆二十多年前的老舊情歌,熟悉的前奏響起,眼前已經浮現當年每天開車上學的畫面。歌手唱出第一句,我竟能隻字不漏跟著把整首歌背唱出來,即使這二十年來從來沒有再聽過半次。 有些事,在繁忙的日常裡你從不會故意去想起,甚至已幾乎遺忘。但每當這些鎖起的記憶被某件Memento觸動,你會發現一切竟異常地清晰如昨日。就如這些歌裡的每一句歌詞,以及它們所掀起的、每個我在這裏成長的畫面。這是老化的跡象嗎?新的片段瞬間金魚,舊的往事,就連最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能多少說起。 那年1993,我16歲,剛剛入讀中學後的預科College Jean-de-Brebeuf。加拿大法律容許16歲或以上的人士成為合法駕駛者,我迅速考得車牌,並且憑著學校的遙遠和交通不便,說服菇母讓我開她的金色舊Volvo上學去。那時,每天開車上學的來回一兩個小時,成為我珍貴的獨處時光。而讓我能在上學下學的塞車時間,獨自陶醉在各種自製的戀愛畫面當中,正是這些時興廣東及國語金曲,當中歌詞旋律引發出的各種想像。 車上同一時間會有至少四盒TDK cassette帶放著備用,方便我因應不同心情選播。60或90分鐘的盒帶,A/B面分別錄滿了我精選的十幾二十首華語新歌。Cassette不同於CD或Mp3,沒有電腦的即時copy and paste,要自製mix tape的話,你便要乖乖坐到雙cassette hifi前,細心地從其他錄音帶或CD把歌單排列好,然後一首一首realtime地聽著歌曲一邊播,一邊複製到新的磁帶上(趕時間的話,可用double speed,但不建議)。就這樣,我花了無數個晚上,將當時最喜歡、最能表達到年少心情的情歌,嘔心瀝血地製作成最愛系列mix tapes,放到車上,在接下來的三年,循環又循環地日夜聽啊聽。 坐在A&W快餐店內,連上wifi,建立了《Gooldies》 playlist,盡力回想當年這些日夜聽的歌,到底有哪幾首。然後發現,能第一時間記起的,都是分別代表了不同情感經歷的情歌,是有畫面的。大多是失戀或暗戀的題材,並且清一色男歌手:草蜢、周華健、郭富城、許志安、杜德偉等。真是情竇初開的印證啊。 最先記得的,是許志安「男人最痛」專輯裡的side cut:「暗戀的習慣」。這首歌出現在我第一次失(暗)戀之時,數不清多少個車程,聽著它自憐自艾。在還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喜歡同性又不敢跟身邊的好友講(尤其你正在暗戀的,就是這位好友),只好把情感都寄予歌曲中。看看其餘的歌單,<我們都是這樣失戀的>、<小天堂>、<愛相隨>、<當我知道你們相愛>等,大概能猜到我當年的的感情狀況了。 看過一個Ted Talk,講者說到我們的記憶,原來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你的「experiencing self」,即是當下那個正在經歷的那個你。這個你,壽命極短暫,只會維持「此刻」前後的的三至五秒左右。另外一個是你的「remembering self」,負責收集回憶去重組過去經驗的你,同時也是比較強勢的那個你。你的快樂指數無可奈何地直接依賴著後者,因為當下一瞬即逝的感受,總是輸給後來掌管一切的記憶體,而且這個記憶體,又極度依賴每個經歷完成前的最後一個感覺去判斷好壞。 舉例說,你的某個假期,大部份時間都玩得非常愉快,但旅程的最後一段卻發生了不愉快事件,你的remembering self往往就只會記住最後的那個結尾,因而歸納這個旅程到「不愉快」行列。還真不划算,明明把感受平均分配的話,還能得個75分,但任性的remembering self卻不見得如你希望的那麼理智,傾向只記住最後的40分,整個旅程的觀感因而泡湯。 再度追索這些往事,儘管當年差點要了我的小命,現在再聽到這些歌曲,竟能變成帶有絲絲甜蜜的回憶,實屬奇異。 Come share your thoughts with me on social media!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Hall1c網上平台 : Instagram/Facebook Shop at Hall1c.com 更多閱讀 : 【行旅 · […]
Continue Reading行旅往後
【行旅 · 往後】一個人的基本所需
要不是愛上了露營,也許不會發現,原來一個人真正所需的,也不過這麼少。 到了一個新營地,將妥善地打包在60L背包裡的東西一件一件拿出來。上層是登上山時最常會用到的物件,如雨衣、電筒、急救用品、相機等,放在最頂層以便能隨時拿出。再來是有重量的工具(廚具、書、個人衛生用品等),然後最底層才是衣服和睡袋等比較輕便又不會立刻用到的東西。上重下輕是登山人士普遍知道的收納背包法,為了讓你在走路時更容易平衡和沒那麼累。這些小知識當然是受過一兩次教訓才能正式學會。 撇除所有消耗品,你所需的基本物品,包括營具、衣服、廚具、住所、被鋪、個人清潔用品等,原來一個中型背包已足以應付,你的全副家當,原來統統能揹到背上。當然,能達到如此效果,先決條件是必須放棄所有的奢侈品,所有並非賴以為生的東西,都不能再擁有。 既然擁有的不多,工具不是垂手可得,你會開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 石頭加木板可成椅子,風太強就 用石頭來把營釘壓住,地上的枯枝可作燃料,或削成筷子跟煮食用具,你的周遭就是是天然材料的倉庫。我們也會把所有能重用的資源留起,包括洗菜水、任何容器、袋子或繩。 撿回來的幼竹枝,平排在地上,用一小段的麻繩,交叉交叉地紮起來,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腳架。這腳架有許多功能,可以掛上營燈或垃圾袋,最常的是把從遠方水源裝滿水的臨時水袋,掛在上面,方便眾人使用。水在這裡甚珍貴,但省著用的話,兩個2公升水袋,還是足夠供應六個人一整個晚上的需要。 回港後第一次露營在三年前,跟一個當時還不是很熟的朋友和她的一群露營之友一同出發。當時還沒有自己的營具,跟其中一位借來個一人營,有點像街頭抗爭滿街都是的那種簡單型號。那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早上六點,下半身濕透地醒過來,這可惡的便宜貨帳篷,底部竟然全進水了。 但很神奇地,在土地上直接睡了一夜,某些感官和經脈好像被打開一樣,醒來後像是換了個人,一直打嗝,而且是深深的,好像從身體深處有不斷想逃脫出來的東西。這就是接地吧?全身上下和地上的能量來一個直接的互動,重新接駁天地的能源,從而把一切壞的丟走,好的新的進來,可能就是最佳的精神療癒藥物。 這是我們住在高樓大廈裡、每天踩著石屎地的城市人,多久沒能做到的事情?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