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很浪漫的小城鎮,名叫塔林(Tallinn)? 它是波羅的海最內部的芬蘭灣濱的愛沙尼亞共和國的首都,鎮上隱藏著很多埋首鑽研不同手工藝的工匠們,讓古老的藝術得以流傳。 今次由Hall1c設計、位於塔林的Labora Workshop製作的四款Handmade Seed Card,除了希望分享何韻詩加拿大露營車之旅的重要時刻與小旅伴們外,更希望大家會將藏在自己內心的說話,用原始卻最有溫度的方式傳達。 這幾款手造種子卡由幾位居於塔林的工匠用心製作而成。要製作一張種子卡,工序非常繁複,首先是人手用紙漿和當地的種子做出種子卡,繼而風乾,再逐張逐張手動壓印圖案,每個步驟都需要無限的耐性和精準的技藝。 一張用時間、工藝醞釀出來的種子卡,除了可以同時種出罌粟花、法國菊、野生勿忘我,更可以用作心意卡或明信片,在背面寫上心底話,用我們隨卡附送的精美信封寄到遠方的他或她手中。我們會建議大家將訊息寫在虛線以上的位置,讓收卡人可以把虛線以下的種子卡放在盆裡栽種。 種植方法(How to plant):請參閱 https://www.gutegueter.com/seed-paper 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四款設計啦! “Nuts for you.” 在KOA Renfrew/ Ottawa遇到幾隻小松鼠,不斷在露營車附近搜羅食物,看牠們可愛的外表,千萬不要以為牠們是膽小的,牠們為找食物會毫不猶豫地跳入車內,絕對有種無懼! “Life is a Journey. Bon voyage.” 在Grand Piles Arte Nature的最後一個早上,也是這個露營車之旅的終結,當下心想:每個啟程與歸去,原來都有著差不多的開始和終結,差別就只在於處於當中的你,每次發現時光再次的匆匆地流逝,那種不知從何說起的難捨心情。 “Take me wherever you go.” 左起:Pidan、Legee、Hoishum 。三隻小旅伴是何韻詩在露營車之旅期間收養的,”Take me wherever you go”,除了是他們的心聲,會否也是你想跟誰說的心底話? “Home is where you belong.” 小鹿們出現在何韻詩旅途上其中一個露營地點Mont Tremblant,小鹿之所以如此惹人喜愛,多少是因為牠們的善良和優雅。原來何韻詩小時候曾經覺得自己是一隻鹿,想知道詳細原因就要看《行旅 · 往後》。 四款 Handmade Seed Cards 將在香港書展2017現場發售! 日期:2017年7月19-25日 […]
Continue Reading
【行旅 · 往後】四十歲生辰的柴火豬排以及它的附件回憶
巧合地,在超市無意識選購了的這片,似乎是注定要我回到那個情節。 厚厚的豬排,灑上在超市求方便買的混合乾香草Provence Herbs(名字真應景),醃了半小時,放在剛剛燒起來,成金字塔型的熊熊柴火,上面的一片小型金屬燒烤網上。用猛火快烤了四邊外層,把肉汁鎖住,再連扒帶網移到旁邊慢烤二十五分鐘,把厚厚的內層耐心地烤熟。早上決定將陣地移到Kiosk的另一邊,這邊地上乾爽多了,而且Rootbear也不用可憐的待在路邊,可以正正式式地跟我一起停靠在營地裡。我面前的鏡面湖水,將天上黃昏的magic hour乘以二,慷慨地攤開在我面前,彷彿一份早到的賀禮。 以柴火烤肉或煮食,其實沒有標準時間,一切的所謂教學都只能作參考,全因火跟烤箱不同,溫度和火候都比較organic,熟與不熟,只能憑觸覺去判斷,在這方面,我自問甚有天份——或許也是只是比別人更有耐性。啊,倒是有一個小指標,就是當肉汁開始滴落在柴火,滋滋作響,而你感覺到裡面的肉也在微微跳動呼喚你著你,那表示你的晚餐已經差不多能享用了。 回憶從來不能百分百複製,你也最好別期望去重組或重演某段美好記憶,否則注定失望而回。我們的記憶體們,都是浮誇又不可靠的東西,總是把所有吸進去的東西任性地擴大消失,隨它們喜好,再加點甜加點酸,局部美化又局部扭曲,讓你逐漸相信某段過去的每個細節就是你所記得那樣,但也許真實度只有四成。 那片記憶中的柴火豬排,大概也沒什麼特別配料和技巧。只是當時吃進去的,不只是食物,而是那個時候對野外的初體驗,那份情懷、還有相聚在身邊的一群友好。那是我對露營的最久遠記憶,那時跟Marie-Claude、Annie他們一伙人,一同開車到某個山區營地紮營去。老實說,具體的細節我是一點都記不起來,在哪裡、實際上有哪些人,都忘了。剩下的,只有很零碎的畫面和感覺,例如我們一班人一起到林中騎馬下斜坡、傍晚時分我們從車廂中把木頭搬出來生火、當然還有那片在柴火上慢慢烤熟的豬排。 那個第一次聚於火邊的浪漫、一去不返的青春歲月,加上成年人各種對成長時期的思念和不捨,堆積在一起,慢慢在記憶中加以發酵,成為了在腦海中那一種揮之不去、無以倫比的美味。 然而,舊時走過的一片一片記憶,雖不能再次經歷和複製,人們卻總能重新創造吧。回憶會如此美好,正因它存在於腦海當中,就像我對這個經驗的體驗,就只剩下美好的時刻,和感官上最正面的刺激。記憶也著實不可靠,總會把各種好和壞都再加以誇大或減退,在這樣的生理習慣下,「現在」於大部份情況下,總是大比數地輸給「過去」。也因此,許多人總覺得再也無法跨越從前那些經歷,然後出現所謂的「集體回憶」病:失去的才是最好的,失去的才懂珍惜。 在我看來,要活得比從前的自己好,不是不可能。方法是,別總想複製,而是要努力去重新創造。 坐在Algonquin Park最西北的這個campsite ,Kiosk 11號,我耐心地烤著我這片二吋厚的豬排,聽著那肉邊的肥膏,滴在燒得通紅的木炭上,噴發出香氣。天色漸漸暗下來,眼前是一片平靜如鏡面的湖水,遠方的天空、雲和山,統統被水面倒照出個雙倍來。四周無人,大概連辦公室那位新到的小帥哥也下班離開了,整個Kiosk,就剩下Rootbear、Legee、PiDan,我們和柴火上的這片烤得讓人毛孔都興奮起來的厚切豬排。 差不多了。把肉從火上移開,端到自己面前的小木粘板上,用我的法國木柄口袋刀把它切開。被烤得脆脆的外層肥肉,包起滴著肉汁的白肉,配上柴火微微的煙燻味,香得也太過分。一口咬進去,不得了不得了,是種無法形容的美味。當然,吃進去的,也不只肉,也要算上這個黃昏天色,還有開上六小時才能收進眼簾裡的無敵美景。 坐在15加幣租來的露營凳上,膝蓋鋪著薄巾,肚子已滿足地載著雞腿、薯蓉和豬排。我腦袋放空,看著眼前的木條,逐一被火焰捲染,從粗壯碩大的一條,漸漸燒成通紅的碎顆,直至變成灰燼。 這過程,很mesmerizing,我可以就這樣看著火燒啊燒,什麼都不想,就這樣看著,放空,直到木燒光為止。不只是視覺上的滿足,更是聽覺和嗅覺的享受。不同的木,燒出來有著不一樣的香味,炭火亦然。那樹油燃燒起來的香氣是淡淡的,混著煙燻的味道,你必須專心感受才能發現。可能是暖楓糖的味道,甜甜的果仁味,或只是說不出名字來的果香。剛剛起火時,那些乾燥樹皮被火花擦亮到猛燒起來的數個片刻,然後放進比尾指還細小的樹枝,它們快速地吞進火焰,發出清脆的聲音。大塊兒木柴,在底下慢慢被火光感染加入戰團,燒成熊熊烈火,為坐在旁邊的你帶來熾熱的乾燥感。到很後來,燒紅了的木頭在熱力下分裂、瓦解為小顆的木炭,雙眼在黑暗的夜空中,慢慢適應沒了火光後的四周,火堆中一顆顆剩餘的紅色小木炭,對照著天空遠方的星星。有點不捨離開、卻還是悄悄地回到自己的營裡休息去,又一天百無聊賴而美滿地過去。 這當中所帶來的緩慢感,慢慢看著一件事情建立、燃燒、維持、減退、然後熄滅。從開始到結束,把慣常科技的速度放下,「時間」好像被拉長,卻又同時目睹它在你眼前慢慢流逝。 看著火,很療癒。沒什麼驚世道理,也不需原因,就是這樣,呆呆的坐在火前,專注地看、專注地用五官感應著,重新接軌於大自然、時間、和自己。 被月光照亮的RootBear,在黑暗中高大而修長的線條明顯可見,夾雜於比他高出數倍的松樹中間,雖是外來者,卻輕易和諧地融入風景當中。也許是本質上,根本就是屬於野外的,來到這片野外星空下,才算是回到了家。 滿天的星星,那片如鏡面的湖,還有背後又圓又亮的月亮,陪伴著我,渡過一個寧靜卻不孤單的四十歲生辰。 Come share your thoughts with me on social media!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Hall1c網上平台 : Instagram/Facebook Shop at Hall1c.com 更多閱讀 : 【行旅 · 往後】卡式帶青春(part 1)
Continue Reading
何韻詩【行旅 · 往後】卡式帶青春(part 2)
【行旅 · 往後】卡式帶青春(part 2) 何韻詩2017加拿大遊記 還有不能不提的周華健。我會學結他,也是因他而起。 當年正值四大天王雄霸香港樂壇的九十年代(當時的我,雖然人在外地,卻都只會聽中文歌),無人能匹敵。某天,突然冒出一位從台灣來的香港人,他的歌在那個年代的香港樂壇可說是一道很清新的空氣,在一眾偶像派和改編歌中,這位拿著木結他,滿是田園風、相貌平庸的男子,輕鬆又開朗地唱出自己創作的歌曲,我被他的音樂震攝了,原來音樂是可以這樣的! 發現他的曲詞全是一手包辦後,我完全拜服,立刻有樣學樣,向爸媽苦苦哀求,買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支木結他。那把結他極便宜且粗製濫造,手柄上的線與板相距甚遠,按到我的手指頭都快爆裂,但我還是珍惜地抱著它無數個晚上,從零學起。不知怎樣找來一本結他教學,基本和弦和指法一個一個的自學起來。 那年頭還沒有Yahoo、Google,更沒有Youtube tutorial,除了書本上能找到的資料外,一切額外的,你必須想辦法自己學會。我首先成功練成的,是Eric Clapton <Tears in Heaven> 的前半首,還有《詩韻集》中那些不準確的廣東歌和弦,當中包括許多許多的Beyond金曲。後來,為了學會草蜢的<我們都是這樣失戀的>,我花了不知多少個晚上,坐在Cassette機前,play完又rewind乘以幾百次,一粒一粒音把整首歌摸出來。 Analog的世界,完全是鍛鍊意志耐力的操場,有種「為達理想能吃苦」的浪漫感。 後來,出現了互聯網,世界進入電子化,那又是另一曲調了。Digital漸漸取代了Analog。CD取代了黑膠卡式帶,mp3以至雲端又再進一步取代了實體CD。我好像也再沒有像那個時候那樣,重複聽著同一首歌,慢慢把音符學會,把歌詞一個一個字手寫出來了。一切本來必須在手中拿著的,慢慢變成訊號、符號,在空中互傳著,似有似無。資料手到拿來,你要知道什麼,打開電腦輸入關鍵字便可,人們的步調變得越見飛快,無可否認是一種科技和人類的大躍進,卻又彷彿在追求效率中遺失了一些什麼。 發展,是個兩面刃。資訊不發達的世界很緩慢,但又比較簡單、一切更是直接了當。資訊的互動來得困難,你更會珍惜當中的難得,也更有空間讓那些片段印在腦海中。快速移動的世界,被壓縮的是人們之間的情感,還有對自己內在世界的關注。所謂的multi-tasking,其實不過是個自我催眠的理想狀態罷了,一個人的注意力就這麼多,要同時把心神分配到不同的事情上,總要有所取捨,一半的注意力,似乎就會換來一半的成果。 也不只是聽歌和學習,單單是專注於創作上,也比許多年前困難。創作是抒發很個人的情感,你必須用上一段時間,把自己沉進不被打擾的思緒當中,才能把最深處的東西挖出來,化成文字或各種表達。但現在不單是過程會有許多騷擾,專注力會被打斷,即使創作終於完成了,你還要以被量化的網絡符號,人們很片面的喜好與厭惡,去判斷你某件作品的成功與失敗。創作要回到最單純的狀態,不容易啊。 我們希望把更多的資訊塞進有限的時間當中,但一切卻水過鴨背,一瞬即逝。不是因為老了而容易遺忘,而是根本沒有空間把一切加以消化;昨天的還來不及反應,就已經有新的事物湧進來,資訊塞滿我們每個細胞,就更別說想去更深層地了解自己了。誰還有時間啊? 舊日和今天的對比,並非為了慨嘆情懷的流逝,而是看見很實在的一個缺口,很想去修補的一個缺口:我們生活很充實,卻又總覺得很空虛。 並非否定資訊流通的好處,能不分地域地互動和增值、連接不相識卻有共同理念的人們、還有以倍數地增強的辦事效率,讓個體拿回失去良久的話語權。我們不再依靠財團和媒體,我們就是自己的平台,就是自己的希望,我們都是全球化的受益人。去年我的「集體獨家贊助」計劃,讓香港小店和香港人團結起自己微小的量,來超越往常只有企業才能做到的事情,正是這一切進步帶來的改變。不只是外在財力的部份,而是這些個體,如何在困境中拋棄傳統思維,互相連接和互助,集體發揮出一種久違的人情味。科技把人們隔開,但好好利用的話,也能把人們拉近,這次是當中一個成功的案例。 只是,同時衍生的,也有許多負面情緒和不負責的發洩,還有人和人之間因互相比較而浮現的不安全感。走到任何一個論壇或名人專頁的留言看看,你不難發現各種批評和謾罵,任何形式的嘲諷、挑剔、奚落。藝人因為在不對的時間發了一個簡單的「早安」,瞬間成為眾人丟石頭的對象。大家到底是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還是因為手指頭的便利,而習慣性地以這個比真實還真實的虛擬空間作為自己的出氣袋?許多的網上欺凌,導致許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陷入心靈的創傷,甚至對自己做出不能挽回的傷害,這是科技的錯還是我們的錯? 人類的智慧,似乎還沒追上科技的發展,許多醜陋和內在的不安,統統因而這個不太講求跌序的新世界而浮現。既然我們得到了科技的便利,下一步似乎就是學會如何負責任地使用,是對世界也是對自己的責任。在人類還沒有拿捏到怎麼更有效地運用科技前,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 外在進步和人心的進化,要多久才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以現今光速般的科技發展,我們有可能追上嗎?那個能夠一步一步把事情慢慢完成的世界,是真的已離我們而去,還是只是被遮蓋於生活細節之間? 「逃開人海茫茫 隨意漂漂盪盪 我的小小天堂 逍遙好不風光 」 周華健的歌聲在RootBear的音響中響起,他那彷彿世上沒半點需要擔憂的歌聲,把我再度帶回那緩慢的時光,我又一字不漏的跟著唱起來。被固定在卡式帶中的歲月,和當中對生活的忠告,以電子模式相隔多年又在我耳邊復活重現。 一切都可以是選擇啊。 Come share your thoughts with me on social media!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Hall1c網上平台 : Instagram/Facebook Shop at Hall1c.com 更多閱讀 : 【行旅 · 往後】卡式帶青春(part 1)
Continue Reading
【行旅 · 往後】卡式帶青春(part 1)
早上天空又帶來一個好心情,太陽露面並且曬得周遭頓然進入初夏,連蚊子都走出來湊熱鬧。又是一個睡得太好的早上,醒來已經是十點,起床打開車門,看到德國夫婦又是坐在那個窗邊位置上。也太可愛了,真的像兩個在月台上靜心等候著列車開出的乘客,我跟兩位示意了「Good Morning」,再關上車門換衣服去。到我再打開車門下車,旁邊營地空無一人,他倆已經像快閃黨般絕塵而去。看來是特地等我們這部車醒來,說過再見道別後再前行,真是有修養的一對。 我這邊廂,快速收拾好行裝,車外跟大量初次出動的蚊子搏鬥,將電源水管和污水管一一收好,儘快離開這個乏味的KOA Renfrew,出發返回Québec省,我最期待也最有名的Parc National Mont Tremblant前進去。 相處了三天,開始熟悉RootBear的脾性,加上天色終於願意配合,能漸漸享受在這些廣闊無人公路上的駕車樂趣。把電話用藍芽連接到車內的音響系統,打開Spotify app,點播了我新增的一個專門為路程設計的playlist, 名為《Gooldies》,Goo的oldies是也。 Shuffle,第一首起播的,是許志安1993年的主打歌,《喜歡你是你》。 「相見的最初,我經已無端的心醉講不出為何 相處得更多,更清楚你是我所尋那首歌~」 眾所週知,我的記憶力金魚過金魚,有時看著自己一首舊歌的歌名,可以連一句旋律也想不起來。但這堆二十多年前的老舊情歌,熟悉的前奏響起,眼前已經浮現當年每天開車上學的畫面。歌手唱出第一句,我竟能隻字不漏跟著把整首歌背唱出來,即使這二十年來從來沒有再聽過半次。 有些事,在繁忙的日常裡你從不會故意去想起,甚至已幾乎遺忘。但每當這些鎖起的記憶被某件Memento觸動,你會發現一切竟異常地清晰如昨日。就如這些歌裡的每一句歌詞,以及它們所掀起的、每個我在這裏成長的畫面。這是老化的跡象嗎?新的片段瞬間金魚,舊的往事,就連最微不足道的細節,都能多少說起。 那年1993,我16歲,剛剛入讀中學後的預科College Jean-de-Brebeuf。加拿大法律容許16歲或以上的人士成為合法駕駛者,我迅速考得車牌,並且憑著學校的遙遠和交通不便,說服菇母讓我開她的金色舊Volvo上學去。那時,每天開車上學的來回一兩個小時,成為我珍貴的獨處時光。而讓我能在上學下學的塞車時間,獨自陶醉在各種自製的戀愛畫面當中,正是這些時興廣東及國語金曲,當中歌詞旋律引發出的各種想像。 車上同一時間會有至少四盒TDK cassette帶放著備用,方便我因應不同心情選播。60或90分鐘的盒帶,A/B面分別錄滿了我精選的十幾二十首華語新歌。Cassette不同於CD或Mp3,沒有電腦的即時copy and paste,要自製mix tape的話,你便要乖乖坐到雙cassette hifi前,細心地從其他錄音帶或CD把歌單排列好,然後一首一首realtime地聽著歌曲一邊播,一邊複製到新的磁帶上(趕時間的話,可用double speed,但不建議)。就這樣,我花了無數個晚上,將當時最喜歡、最能表達到年少心情的情歌,嘔心瀝血地製作成最愛系列mix tapes,放到車上,在接下來的三年,循環又循環地日夜聽啊聽。 坐在A&W快餐店內,連上wifi,建立了《Gooldies》 playlist,盡力回想當年這些日夜聽的歌,到底有哪幾首。然後發現,能第一時間記起的,都是分別代表了不同情感經歷的情歌,是有畫面的。大多是失戀或暗戀的題材,並且清一色男歌手:草蜢、周華健、郭富城、許志安、杜德偉等。真是情竇初開的印證啊。 最先記得的,是許志安「男人最痛」專輯裡的side cut:「暗戀的習慣」。這首歌出現在我第一次失(暗)戀之時,數不清多少個車程,聽著它自憐自艾。在還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喜歡同性又不敢跟身邊的好友講(尤其你正在暗戀的,就是這位好友),只好把情感都寄予歌曲中。看看其餘的歌單,<我們都是這樣失戀的>、<小天堂>、<愛相隨>、<當我知道你們相愛>等,大概能猜到我當年的的感情狀況了。 看過一個Ted Talk,講者說到我們的記憶,原來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你的「experiencing self」,即是當下那個正在經歷的那個你。這個你,壽命極短暫,只會維持「此刻」前後的的三至五秒左右。另外一個是你的「remembering self」,負責收集回憶去重組過去經驗的你,同時也是比較強勢的那個你。你的快樂指數無可奈何地直接依賴著後者,因為當下一瞬即逝的感受,總是輸給後來掌管一切的記憶體,而且這個記憶體,又極度依賴每個經歷完成前的最後一個感覺去判斷好壞。 舉例說,你的某個假期,大部份時間都玩得非常愉快,但旅程的最後一段卻發生了不愉快事件,你的remembering self往往就只會記住最後的那個結尾,因而歸納這個旅程到「不愉快」行列。還真不划算,明明把感受平均分配的話,還能得個75分,但任性的remembering self卻不見得如你希望的那麼理智,傾向只記住最後的40分,整個旅程的觀感因而泡湯。 再度追索這些往事,儘管當年差點要了我的小命,現在再聽到這些歌曲,竟能變成帶有絲絲甜蜜的回憶,實屬奇異。 Come share your thoughts with me on social media! Instagram/Facebook/Youtube Hall1c網上平台 : Instagram/Facebook Shop at Hall1c.com 更多閱讀 : 【行旅 · […]
Continue Reading
【行旅 · 往後】一個人的基本所需
要不是愛上了露營,也許不會發現,原來一個人真正所需的,也不過這麼少。 到了一個新營地,將妥善地打包在60L背包裡的東西一件一件拿出來。上層是登上山時最常會用到的物件,如雨衣、電筒、急救用品、相機等,放在最頂層以便能隨時拿出。再來是有重量的工具(廚具、書、個人衛生用品等),然後最底層才是衣服和睡袋等比較輕便又不會立刻用到的東西。上重下輕是登山人士普遍知道的收納背包法,為了讓你在走路時更容易平衡和沒那麼累。這些小知識當然是受過一兩次教訓才能正式學會。 撇除所有消耗品,你所需的基本物品,包括營具、衣服、廚具、住所、被鋪、個人清潔用品等,原來一個中型背包已足以應付,你的全副家當,原來統統能揹到背上。當然,能達到如此效果,先決條件是必須放棄所有的奢侈品,所有並非賴以為生的東西,都不能再擁有。 既然擁有的不多,工具不是垂手可得,你會開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 石頭加木板可成椅子,風太強就 用石頭來把營釘壓住,地上的枯枝可作燃料,或削成筷子跟煮食用具,你的周遭就是是天然材料的倉庫。我們也會把所有能重用的資源留起,包括洗菜水、任何容器、袋子或繩。 撿回來的幼竹枝,平排在地上,用一小段的麻繩,交叉交叉地紮起來,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腳架。這腳架有許多功能,可以掛上營燈或垃圾袋,最常的是把從遠方水源裝滿水的臨時水袋,掛在上面,方便眾人使用。水在這裡甚珍貴,但省著用的話,兩個2公升水袋,還是足夠供應六個人一整個晚上的需要。 回港後第一次露營在三年前,跟一個當時還不是很熟的朋友和她的一群露營之友一同出發。當時還沒有自己的營具,跟其中一位借來個一人營,有點像街頭抗爭滿街都是的那種簡單型號。那天晚上下起滂沱大雨,早上六點,下半身濕透地醒過來,這可惡的便宜貨帳篷,底部竟然全進水了。 但很神奇地,在土地上直接睡了一夜,某些感官和經脈好像被打開一樣,醒來後像是換了個人,一直打嗝,而且是深深的,好像從身體深處有不斷想逃脫出來的東西。這就是接地吧?全身上下和地上的能量來一個直接的互動,重新接駁天地的能源,從而把一切壞的丟走,好的新的進來,可能就是最佳的精神療癒藥物。 這是我們住在高樓大廈裡、每天踩著石屎地的城市人,多久沒能做到的事情?
Continue Reading【有種故事】他前世是印度王子 {{Glimpse Workshop}}
走進銅鑼灣SOGO後面的駱克道,找到6ixty 8ight旁邊的報紙攤,在那個一分為二的報紙攤中間穿過去,走一層樓梯,發現樓梯牆壁上掛上了充滿印度色彩的布匹。一轉身,你便會到達一家色彩繽紛的小店——Glimpse Workshop。不要想像成那種遊樂場的五顏六色,因為極具民族色彩的圖案已為店內披上了一道神秘的光影。一推開小小的玻璃門,門上的掛飾發出治癒的叮叮噹噹聲響,像引領你進入新的國度。 首先撲鼻而來的是檀香混合不同自然香料的味道,不屬於我們熟悉的城市,更與窗外的鬧市格格不入。店裡無一個角落是沒有民族品裝飾的,從牆壁到天花,再到地上,鋪天蓋地的填滿了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西藏的靈魂。有朋友曾告訴我,要看完這家店裡的所有東西,需要一整天的時間,而我這位朋友更是來了再來,試遍店裡所有衣服。這次真正踏足這店,我便終於理解是什麼樣的氣氛令我的朋友能夠完全忘我地在店裡盡情「搗亂」(她根本當自己離開了銅鑼灣,到了印度旅遊,哈哈)。 此時,Raymond走到我跟前。他高高瘦瘦,帶著眼鏡斯斯文文,皮膚有點被太陽曬過的痕跡,如果進店看到他在沙發上坐著,你會猜想他是在等女友下班的廿四孝男友,如果看見他在工作桌上「串珠仔」、織袋仔,你也許會覺得眼前的畫面有點難理解。 但原來,他就是這店唯一的老闆。 熱愛「串珠仔」的他 「曾經有女顧客一打開門看到我看店,便立刻轉身離開,也有客人反映來了店裡幾次才敢開口問我問題,因為她們覺得問一個男人有關飾物的問題有點怪怪的。」 或許我們潛意識裡還是存有對性別的一些定型,在沒有多加思索的情況下,總會有一些不自然的卻步和疑惑。這些Raymond都能理解,所以他也持著很開放的態度。「我自己對這件事是真的很著迷的,好多人問我:『你D手指咁粗,點串珠、綁繩、做手鍊?』但我又真的做得到,完全無問題。其實在西藏或尼泊爾,很多做飾物、車衣服的都是男孩子,女的也有,沒有刻意在分工上區分男女。」一旦開始跟Raymond開始聊起店裡的工藝品,他便會瞬間變成一本異國字典,什麼「Kachora Bag」(俗稱:椰子袋)、「Masala Bag」(香料袋)、印度新郎用的頭紗,全都仔細地為客人介紹。「我不會太在意自己是男或女,但是我很喜歡講話,客人發現我愛說,就會很開心地聊起來。」 可以說Raymond對印度已經泥足深陷了,在未開店前,他會為了到印度旅遊而辭職,可見除了開民族店外,沒有其他工作能留得住他的心。在2013年8月,Raymond在銅鑼灣地帶開了他第一家幾十尺的民族小店,專賣印度、尼泊爾的飾物用品。後來因為Raymond每次入貨都會像著了魔一樣,看見什麼漂亮就買什麼,店裡的貨物愈來愈多,於是便搬到大一點的店。 Glimpse Workshop和大多香港民族店不同的地方,便是Raymond非常重視手工藝。他在西藏認識了教會他穿手鍊的朋友,接觸到藏傳佛教會用到的材料和風格,學會了分辨石頭和串佛珠。「香港比較少將宗教元素加入飾物裡面,所以我們會自己為客人串手鍊。」例如客人選了某顆珠子或吊嘴,店員便會即場為客人編織手鍊,邊試邊調整,絕對細心。 引入工藝與故事 「很多香港人覺得貨品的價值在於時尚和潮流,但很多潮流品其實都是由冷冰冰的機器製造,但民族品的價值在於時間、技術和心機,每次入貨我都會和當地人聊天,了解工藝品背後的故事,然後把故事帶到這個店裡與客人分享。」 這就是這家小店滲透著異國溫度的原因,每件貨品在Raymond眼裡,都不是一件商品,而是一個又一個非常值得分享的故事。他的這個小天堂,也成為了很多客人的天堂。他摸著手工精細的尼泊爾布袋,小聲的說:「我不想只是賣東西。」 看見一幅幅掛在牆上的布,每一幅都有細緻特別的刺繡,便好奇問Raymond:「客人買了這些布,會用來做成袋子嗎?」「這些布我通常建議可以直接用來當裝飾,很多客人都會要求說把這張變成袋子,但其實這樣便會破壞了那塊布本身的手工。布上的每個圖案都是有特殊象徵和意思的,將它分開了便沒了故事。其實這些布在印度已經愈來愈難找,有的變了機器製造,加上很多布行的新一代接班人都傾向把布製成袋子出售,把上幾代留下的布一下子裁剪掉。」看著放在店裡另一邊的「新產品」袋子,似乎明白到Raymond心中的矛盾,這些袋子的確比一幅幅刺繡更受客人歡迎、更容易賣,卻總覺得沒了最真實的靈魂。商業考量和文化保存之間,還是有著微妙的衝突。 身處Raymond店裡,聊天可以很隨意,一個下午便聽他說了很多故事,更讓我好想初嘗到印度旅遊。 「有種寄賣」產品: 印度手工刺繡袋子 印度木製香盒 尼泊爾羊毛動物杯墊 尼泊爾手工琉璃珠手鍊(彩色) 不丹藏香Nado Happiness Incense HANDMADE頸鍊 B 尼泊爾麻質水樽袋 純銅64星神聖幾何吊墜 Glimpse Workshop 地址:銅鑼灣駱克道533號一樓 電話:+852 2691 2303 營業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 寄賣網址:http://hall1c.com/product-category/coop/people/glimpse-workshop-people/
Continue Reading【有種故事】歷險中的仙巴 做一世的工藝 {{Sinbad Coffee Roasters}}
「從前未覺宇宙這麼大,全憑人冒險去走天涯,那怕是懸崖峭壁荒山野嶺,無用害怕應該放開空懷。」《仙巴歷險記》是《天方夜譚》裡的故事之一,也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經典卡通片。曾做精算師18年的Carole 於2014年獨自一人、由零開始籌備Sinbad Coffee Roasters 誕生,之所以取名Sinbad,她形容自己就像這套小時候最愛的卡通片中的水手仙巴,憑著好奇和勇氣,踏上充滿未知的歷險。 「從一個高度安穩的市道離開, 追求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工藝, 我當時很清楚這將是一場歷險 。」 公司到現時為止只有Carole和一名新加入的年青咖啡師,烘豆地點是柴灣一個擁有兩部烘豆機的800尺工場,雖屬小規模網店,沒有門市,但其最重要宗旨是 “Roast-to-order” (即叫即烘)的精品咖啡豆,加上兼售全面精品咖啡裝備,在香港來說的確少之又少。 「一直以來很愛喝咖啡,最初雖對精品咖啡一無所知,但對城中咖啡的資訊情報特別敏感 。7、8年前一次遊走加州,發現那裡的咖啡非常好喝,從而認識 “Third Wave Coffee Movement*” 並對精品咖啡產生興趣,進而細閱世界各地有名精品咖啡的資料,更飛往當地試喝,例如加州的Blue Bottle和倫敦的Square Mile。」繼在加州與精品咖啡的偶遇,一張得獎名單牽引了Carole走向她的終生事業——烘豆。 當時她看見一名台灣烘豆師發佈了一個世界烘豆比賽的得獎名單,最有趣的是頭六名的味道形容都截然不同,心想:「明明每個人烘同一隻豆,出來的味道竟然完全不一樣。」正是從那刻開始,Carole決定研究烘豆。「一開始邊工作邊在家裡烘豆,然後便發現這是一種可以做一世的工藝,因為要完善這個工藝需要一輩子的時間。」當時的她深感在商業世界打拼夠了,渴望一份可以做一世的終生事業,便二話不說到美國上了由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舉辦的正式烘豆課程 。 現在的她,依然看很多書和討論區,即使經已獲得不少客人的肯定,她依然態度謙虛:「我並不能說自己很專業,因為實在有太多進步空間。我並沒有很想生意變大,只想我的咖啡更好喝一些。」現在品牌已累積了一批喜歡在家裡手沖咖啡的客人定期入貨,但Carole知道其實有很多港人想喝更好的咖啡,卻沒有閒情逸致自己手沖,去年聖誕新推出的掛耳包便吸引了不少這類新客。 一杯精品咖啡背後, 是種植者、採摘者、烘豆師、咖啡師用心完善的工藝, 也是一場生活的修行。 一手一腳創造自己的終身事業是一件幸福的事, 即使犧牲了安穩,也無悔。 而你以為失缺的勇氣和冒險精神, 其實早就從你小時候愛看的卡通片中學會了。 *Third Wave Coffee Movement:從90年代至今的美國咖啡浪潮,把原本只是商品的咖啡變成一項專門工藝,重視咖啡的種植、採摘、烘焙和製作方式。 其實好有興趣知道大家飲咖啡的習慣!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 文: 迦南 圖: Sinbad Coffee Roasters 提供 【有種寄賣】{{Sinbad Coffee Roasters}}: http://hall1c.com/product-category/coop/home-coop/sinbad-coffee-roasters/ Sinbad Coffee […]
Continue Reading【有種故事】城中蝸牛走進田裡書屋 {{Snail Workshop}}
跟Snail Workshop的主理人淼小見面,約定了在錦上路等,最初意為是到她的工作室參觀。碰面以後跟著她走,穿過在錦田的村落,走進農田裡,她說:「這片田中有家書店」。一路上她如數家珍地介紹田野裡的一草一木:「你看這是芋頭,那邊的茄子開始結果了,那棵是咖啡樹,遲一點就是有自家種植的咖啡豆了,還有還有,田裡養了羊,不久前有小羊出生,牠們一家就住在這小棚子中,小羊好可愛呢」。 終於在草木間出現了一間小屋,推開門,才發現別有洞天,一家小小的書店竟然就在眼前。 問她的工作室是否在書店裡面? 原來並不是, 這書店是她跟一班志同道合朋友的聚腳點, 平日淼小做陶瓷,教班都是在家裡,那麼為什麼會相約在書店呢?就讓淼小慢慢告訴你。 淼小最初修讀的是平面設計,在學時期,並沒有接觸過陶瓷,不過卻喜歡做紙粘土。大概不少人在小學上美術課時,都有玩過紙粘土,捏出不同造型的小玩意,淼小最初也用紙粘土創作了不少作品,但後來覺得紙粘土太過脆弱也難於收藏,於是就想找一種類似但更堅硬的材料創作,最後就選擇了陶瓷並拜師學藝。 一開始她是從事設計相關的工作,也會畫插畫,但後來做陶瓷卻變成了她的全職。「陶瓷原本也好脆弱,但經過高溫燒製後就會變得堅硬,好像給了我一種啟示。」在學習陶瓷的過程中,不僅讓她愛上了這材質,更重要的是,她可以透過作品說故事。她續說:「我的筆名叫淼小,淼字有三個水,對於我來說,分別是淚水,汗水還有雨水。淚水的意思是在生命中總有難過的時候,我就把這些經歷跟體會放到作品中,創作過程中雖然有點孤獨,但卻是一個治療的過程,可以抒發自己的情緒,每一次完成作品以後,我都會把作品的故事寫在心意卡給客人,有時收到客人回覆說被小故事鼓勵到,都會讓我很快樂。」 接著她拿出了她的第一件作品出來介紹:「汗水就是代表付出努力去達成夢想。這個作品叫摘星小書,當初踏出第一步去追夢,夢想就好像這個瓷器的樓梯一樣,看來高好長又看不到盡頭,一步一步走上來,過程有點困難,也有不如意的時候,但只要繼續努力走上去,終於能走到天梯的盡頭,把心中的星星摘下來。」 最後的一個水字,「雨水」對於她來說又有甚麼意思呢?「雨水就是我相信上天總有一些安排,就算選擇走不一樣的路都總有辦法一直走下去,有了這個信念,就能放心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那麼為何品牌叫Snail Workshop呢?因為蝸牛的慢活跟陶瓷製作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急不來」。每件作品,由製作初形,風乾,燒製,上色,再燒製,即使是製作小飾品,起碼也要花上四至五天時間。淼小除了製作工藝品,還有開班教學生,她的其中一位學生,原本是個急性子,教他的時候淼小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急。」 經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告訴她領會了「慢」的好,整個人的性格也有點改變了。 說到出品速度慢,無法大量生產,又回到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是香港人最常問的問題:這樣夠生活嗎? 淼小說:「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不算高,現在也能維持生活,其實都是視乎你的生活上有甚麼追求。」而且在她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幸運地得到另一半的全力支持,倆口子現在居於錦上路,這邊都是村屋,最初為了幫太太宣傳,淼小的丈夫就騎著單車做郵差,在區內四處奔走把傳單投進各家各戶的信箱裡。 說到跟丈夫搬到來錦上路居住,也為他倆帶來了一個奇遇,最初搬來,因為向鄰居借了把電鑽,過程中就跟鄰居認識了更成為好友,鄰居蔡氏夫婦就是這田中書店-比比書屋的主人。書屋開業只有一段短時間,原本這裡只是荒廢農地中一間失修的鐵皮屋。書店主人愛書也對生活的品質有堅持與執著。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中,認識了許多台灣跟日本獨立書店的店主,旅行途中還特意去學習木工,終於在前年著手由零開始打造這書屋,並在書屋外種植各種食材,實現理想中的生活。淼小跟丈夫在生活上跟蔡氏夫婦有著許多相同的價值觀,在書店開業之前,淼小的丈夫就落手落腳幫忙製作書店內的木工,由書架到桌椅跟門牌,全都是他們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製作。所以淼小對於這書屋的一事一物還有外面的一花一草都瞭如指掌。 走進書店,你可以在咖啡香中看書, 可以跟在這裡遇見的朋友談天說地,有時甚至可以一嚐店主自家出品的即磨豆漿跟豆腐花。這天跟淼小與她的朋友,在書屋中渡過了一個愉快的午後,除了淼小的品牌故事,還聊到工作,生活,旅行等等。其實這天書屋主人並不在,關於書屋的故事都是由淼小與友人娓娓道來。 下次一定要再來,跟店主見個面認識一下,聽聽店主的故事。 誰想到香港會有家田中書屋?誰說我們的城市沒有溫度?人與人之間又很冷漠? 誰說這個城市容不下夢想? 只要我們敢踏出一步,也許你和我都能把看來遙不可及的夢想慢慢實現。 關於Snail Workshop https://www.facebook.com/ceramicsnailworkshop/ 關於比比書屋 https://www.facebook.com/beibeibookhouse2016/ 文、圖:Stephanie Shum
Continue Reading【有種故事】本土有機農作 x 天然個人護理 {{本木序}}
當你買護膚品或者個人護理產品時, 會看看包裝上的成份嗎? 一看之下,大部分都是一連串化學名詞, 即是說,每天我們就是把這些化學品塗抹上身,沖洗的時候再將這些化學品沖到海洋去。當中還有些產品沒有直接告訴你, 其實在上架之前,經過了無數的動物測試。原來,不少人臉上的”美麗”, 就是用化學品與動物的痛苦堆砌出來。 有些品牌用美麗包裝著醜惡,但我們的城市內,其實潛伏了不少有種品牌。 本木序,意思即是本土植物的序章,這是由香港年輕人創立的護膚品牌。她們堅持用本土種植的植物作原材料。 一個小小品牌卻有著遠大的理想,除了製作對身體跟大自然無害的天然護膚品,她們最希望可以藉此可推動復興本土農業。 Kaya在創立品牌之始,深入新界不同農地,尋找農夫合作種植護膚品用的原材料,亦引入了香港原本沒有種植的金盞花。最初農夫其實不太願意種植新品種的植物,原因是之前試過有人委託種植最終卻沒有購買,令農夫血本無歸,Kaya為此花了不少時間跟唇舌去說服農夫,終於農夫都被她打動了。由開始只有少量種植,到現在已有多個農場與她們合作,打開本木序的網站, 就可以找到合作農場的資料。金盞花的種植量漸多,在盛放的季節成了一片花海,本木序就興起了舉辦工作坊的念頭,帶大家走進自然體驗,賞花之餘更可以讓參加者即場摘取鮮花製作果醬,沙律跟花茶等等。你有想過,護膚品的材料原來可以吃進肚子裡嗎? 在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的Kaya, 她說在畢業之前,就知道自己不會在本科相關行業中找到喜歡的工作。機緣巧合下,在畢業之前參加了一個創業比賽,為創立環保相關工作舖了路,畢業後先跟友人合辦了有機店,再開始研發自家護膚品,繼而創立了本木序。現在品牌起步一年多,靠網絡跟口耳相傳,已經累積了一定數量的顧客,規模正逐漸擴展中。她們說,最重要是產品的效用理想,就自然可以吸引到客人。 問Kaya會否擔心有一天香港的農地都被發展,再也沒有本地原材料供應。她笑說:” 其實香港的農地還有很多,現階段都不會擔心,但假如有一天再沒有本地供應的材料,就把本木序結束好了,這品牌是因為本土而生。其實我們好希望藉著這個品牌去幫助保育甚至復興本地農業,這幾年大家都開始關心這個議題,但光是用鍵盤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走出來用不同的方法才可以保護我們的土地。” 從今天起,我們就踏出多一步,走遠一點,捨棄一些方便,稍稍改變我們的消費模式,去支持本地有種出品。 本木序的陳列室有BYOB計劃,歡迎大家自攜容器來買產品 文:Stephanie Shum 圖:本木序 提供 【有種寄賣】{{本木序}} 陳列室:香港新界葵涌葵豐街18-26號永康工業大廈12樓F室 電話:+852 3956 3447 網址:https://www.thepreface.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heprefacehk
Continue Reading【有種故事】在細節堅持善念的生活器具店 {{A Beautiful Store}}
車子走到大埔林錦公路,轉入林村,把車停在露天停車場,走入小窄巷。 環顧周圍都是村屋和住宅,完全不像有任何店鋪的一個地方。然而走到巷子的盡頭,你便會看見由一棟兩層獨立村屋變化出來的小天地,店主Wallis的心血,A Beautiful Store。 鋪面和名字一樣簡單直接,只有中間一張大桌,旁邊一張小桌,能容納的客人並不多,頂多十個吧。還有兩旁牆邊的長桌,放著各式各樣精心挑選的生活器具,有廚具、杯子、盤子等等,一眼看過去,全都是有品味有質感的手工藝品,大概都是店主細心研究後的心血推介。 「生活器具店」,是這裡的正確學名。店主Wallis,讀書時期主修室內設計、讀過時裝,後來進入一家公司當買手,一做便是五年。到了2014年,因為社會上各種狀況的劇烈改變,震動了自己對生活與工作的看法,決定離職,脫離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一手一腳創辦了這個屬於自己的空間。 話說回來,雖然形式上不一樣了,但其實做的工作性質還是很相似:就是當一個買手。差別是,以前是時裝買手,現在是生活買手。一切關於讓生活更有質素的事物,都會被她引進這個小小但遼闊的天地。 「我們所說的Beautiful, 所說的「美麗」,不是單單在於外觀。而是我們一直的一個堅持,就是在這裡出現的產品與品牌,他們背後的理念,甚至是生產的過程,是這個「美」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最大的關注。會放在我們這裡的,絕大部分都是手工藝品,或是有機製造的產品。這些產品的創辦人,他們用什麼intention去做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店主Wallis一一為她的理念仔細解釋。 「例如,我們有一款法國的有機香薰蠟燭,這個品牌,從包裝到所用的器皿,全部都是使用他們本地工製做,會用保存手藝、尊重這些工人的模式去生產,而不是用趕工的方式去量產,像這樣的產品才會在我們這裡出現。」 「希望來到這裡的朋友,能從我們的堅持,去看到,簡單如這樣一隻水杯,原來也有可以有不一樣的生產方式,去理解背後所表達對物品與生活的要求。或者,再放遠一點,甚至從而去改變大家對消費的看法與模式。以後我們再去買一個物件,不是去問為什麼這些產品這麼貴,而是想想為什麼那些其他產品可以那麼便宜,是不是當中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不公義的地方。」 現在A Beautiful Store的實體店,一週只開三天(六、日、一),大家除了可以到來欣賞及選購各種生活器具,還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吃塊蛋糕,享受一下在香港很難能可貴的午後時光。雖然有輕食餐點的部分,但Wallis不會把這個地方定義為咖啡室,因為其實Café的部分,也是從「生活器具」這個想法衍生出來的。「把吃過好吃的蛋糕,推介與分享給客人,這也是我作為一個生活買手的一個任務,想表達的一種態度。」 開張一年多,這個心血也一直用緩慢但穩定的步伐在生長。因為這裡,讓她認識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把自己做不來的事情,用和別人合作的方式做到了。就如現在合伙的另一位夥伴,是位有機農夫,用旁邊的田地作有機耕種,在器具店休息的時間,會用這個空間辦別的活動,這對於Wallis來說,無論是經濟上或是理念上,都是一個最完美的結合。 在香港,有堅持是困難的,堅持的成本也會比不堅持高很多,但並不是沒可能。現在的A Beautiful Store,收支能平衡,而且讓店主做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又,若能從自己的堅持中提供一些別的可能性給身邊的人,這更是最幸福不過的狀況。 用這樣微小的方法去慢慢做,慢慢改變,如Wallis所說,是出於一個「念」,一個循環。 你希望生活是怎樣,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你也就先如何去對待人。包括挑選日常所使用的用具,也這個態度的一部分。在當中看到那純粹的「美麗」,也許就能從這裡建立屬於你生活的「美麗」。 文:Hocc 圖:A Beautiful Store提供 【有種寄賣】{{A Beautiful Store}}: http://hall1c.com/product-category/coop/goods/a-beautiful-store/ 產品推介: Falcon Enamelware Teapot $280 Falcon […]
Continue Reading